終於回歸正軌,實在激動人心

我發言支持林順潮議員的議案。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並且對黨章作出了多處修訂,大會對過去10年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果及經驗作出總結,並且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及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又定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目標。

新時代思想和新時代發展觀是符合中國現今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的科學理論、是受到全黨、全國人民廣泛擁護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掌舵領航國家發展的指針,也為世界發展人類文明提出了諸多值得借鑒的中國方案,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香港被殖民統治的歷史正正是西方透過侵略戰爭和殖民掠奪實現現代化的證明,損人利己和充滿血腥罪惡。香港1960、1970年代以前的血淚史被後來的經濟發展所掩蓋,所謂“小龍騰飛”是西方勢力在香港回歸前的戰略部署,為達到圍堵中國的政治目的而令香港迅速繁榮,所以很多民生問題被棄之不理,貧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逐漸形成一個畸形社會。

雖然香港回歸後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但是這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共產黨是甚麼呢?是為人民服務,具有人民根本屬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而中央政府是人民政府,所以香港特區政府也必須是人民政府。香港經過了25年的實踐,也經歷了非法“佔中”、“黑暴”,我們終於清楚認識到,如果沒有祖國和人民、沒有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強大的後盾,香港的繁榮只能是泡影,所以新時代不僅僅是制度上、政策上,更加是思想上、覺悟上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在這個曾經被“黑暴”佔領、特區區徽被塗污的立法會議事廳舉行這次史無前例的辯論,我內心百感交集。在香港談共產黨色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這樣的討論本來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卻走了太多彎路,付出了太多代價,現在終於回歸正軌,實在激動人心。

縱然經過了動盪、付出了代價,我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反顛覆鬥爭中取得勝利,這個是“一國兩制”的勝利,二十大將要長期堅持“一國兩制”。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之路是道阻且長,所以才顯得其光榮偉大,中共是“一國兩制”最堅定的捍衞者和守護者,香港是“一國兩制”的實踐主體,要貫徹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持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我們必須有更大的擔當,按《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為香港的建設團結一切力量,形成國內外更廣泛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戰線!

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的問題長期持續。根據醫管局最新公佈的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除了兒科,新症普遍輪候時間超過數十星期,十分不理想。現時。醫管局的目標,是把緊急及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之內,但對於穩定新症並無相關目標。穩定新症如能及時處理,減少延誤,可避免病人情況惡化。如病人等待時間過長,由穩定轉為較嚴重的情況,病人既要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成效較差,所花費的治療成本也可能會大大提高。

施政報告提到要重整醫療體制,目標是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施政報告也提出要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措施,並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

所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專科治療也應考慮如何以預防為先,盡早篩檢,輕症透過適當的日常健康管理,降低惡化的風險。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體制,鼓勵社區醫療和加強與私營醫療合作,強化基層醫療的預防體系,並讓穩定新症得到適當的醫療護理,而不是等到病人情況惡化時才急急處理。

我認為,在預防體系和穩定新症輪候方面,政府都應該制定相關的目標,確保醫療體制能更全面照顧市民的健康,讓每位市民有身心健康的人生。

習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

習主席七一的重要講話,回顧了香港歷史,包括被迫割讓的屈辱,以及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角色。「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這是香港和國家榮辱與共,骨肉相連的最佳的總結。

習主席也對回歸25年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給予高度評價,並且表示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不改變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一國兩制」是經過實踐反覆檢驗了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而最重要的是,習主席提出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以下我主要談談對必須要落實「愛國者治港」以及「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理解。

經歷過黑暴衝擊,香港應該更加認同習主席所言,政權必須牢牢掌握在愛國者手上。這是世界政治通則,如果一個國家、地區被不愛國甚至賣國、叛國的勢力和人物掌握政權,那下場只有動蕩不安,山河破碎。所以治港的愛國者必須要正確理解,準確全面落實一國兩制,要有維護一國兩制的堅強意志、擔當和能力。

所以,愛國者治港對提升管治效能、治理水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愛國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責任感,對團隊而言就是凝聚力和執行力,大家的目標一致,希望國家好香港好,就會積極主動擔當作為。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一國兩制原則下,中央賦予特區政府的權利,事實上權利和義務是分不開的,主席的講話不只是中央政府對特區政府清晰有力的要求,同時也是一種勉勵,讓治港團隊成為愛國者最好的示範,務實有為,不負人民,並內化為管治團隊的自我要求,自覺動能。這次主席的講話是以中央的高度對香港問題作出細緻具體的分析,並且指明了方向和路線,非常值得仔細學習研究,結合早前港澳辦夏寶龍主任提出的愛國者要有五個善於,中央領導可謂循循善誘,為愛國者治港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指引,這將會在日後特區政府的治理中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必須入心入腦入魂的加以理解學習。

「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不僅是習主席的期望,更加是廣大市民的期望。所謂民生無小事,以至深層次矛盾同樣要盡早解決。良政善治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衣食溫飽是最卑微的要求,更要彰顯社會公義公平。習主席說:「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工聯會代表廣大勞工,提出「共建共榮共享共贏」理念,使全香港市民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達至一個「人人有機會人人信可期」的公平、公義社會。我希望,新一屆政府能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積極回應習主席、中央和香港社會各界的期盼,拿出果敢的魄力迎難以上,將香港建設成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

新一屆政府帶領香港開啟新篇章

“一國兩制”的實踐進入新階段,新一屆政府即將帶領香港開啟新篇章。工聯會一直強調,在新時代下要有新變革,以適應新形勢。既有的架構和機制走到盡頭便要變通,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次政府重組架構方案無疑是香港進入新時代管治的體現,亦是香港“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關鍵一步。在新形勢下,市民對政府必然有更高期望。因此,只要有利於香港更好發展,政府更有效施政,普羅大眾更能受惠,工聯會必定全力支持。我相信議案將能獲得大多數議員支持,並期望新架構能夠充分落實新的施政理念和綱領,煥發新氣象,實現良政善治,帶領香港同開新篇。香港在發展進步中,確實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矛盾。要破解這些矛盾,需要專注和細化的處理。其中,工聯會一直建議分拆運輸及房屋局。分拆後的兩個局,可各自專責處理運輸及房屋這兩個重大的範疇,以提升效率,滿足需求。分拆後的運輸及物流局除須解決本地運輸問題,亦要多加研究如何發展跨境運輸及配合國家發展,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分拆後的房屋局則可集中資源,更有效率地解決積累而久的房屋問題。

另一方面, 新設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正好回應“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需要,為香港未來發展作出準備,破解香港產業單一化的難題,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我亦非常關注勞福局在重組後的功能,特別是日後在保障勞工方面的擔當和成效,尤其是在保護就業、提升就業機會及就業質量上的工作,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透過就業政策來減貧、滅貧。

因應實際需要,架構重組既要“做加數”,亦要“做減數”。總體而言,新架構符合實際需要,例如新增的副司長便符合《基本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有利於分擔司長沉重的工作,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處理一些棘手的專責工作及對外事務。至於“做減數”,則需透過重組合併,把工序部門減省,精兵簡政,而非因為架構重組而令政府架構無限膨脹,尾大不掉。 主席 ,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黑暴”和疫情衝擊,過程中凸顯了政府管治的種種問題,包括政出多門、權責不清、遇事避難,部分公職人員亦缺乏維護“一國兩制”政權意志和擔當,所以架構重組其實是賦形鑄魂的工作。重組只是硬件,之後便要有軟件方面的提升。我在此希望重組的同時能夠得到鑄魂的效果,急市民所急,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維護政權的意志。釐清權責後,各局不再是各家自掃門前雪, 而是更同心協力地為市民服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是次重組政府架構方案並不只是為政府提升器用。正如夏寶龍主任所說,在新形勢下,我們的愛國者必須德才兼備,要“能幹事,幹成事”,所以在“愛國者治港”下有良性的循環。

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

經過逾20年的爭取,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今天得以放在議事堂,走“最後一里路”。我希望各位議員能為普羅市民退休保障的權益着想,支持議案,讓議案順利通過。我尤其呼籲商界的議員,本着以人為本的初衷、同舟共濟的精神,並把握政府注資的機會,支持議案順利通過。   代理主席,取消強積金“對沖”能夠成功得以落實,有賴勞工界、各工會萬眾一心,20年來堅持不懈,也當然少不了良心僱主的參與。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工聯會已提出退休保障綜合方案,要求落實全方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由勞、資、官三方供款,各方參與,人人受益。但遺憾的是,政府最終只引進強制性私營職業退休保障制度。政府當年為了卸責而妥協,容許僱主以強積金累算權益扣減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嚴重侵蝕強積金的原有功能。當年,工聯會前議員陳婉嫻原本會提出修正案以取消“對沖”安排,可惜礙於當時的議會規定而無法提出, 最終令有缺陷的制度無法糾正。至今, 這個違反公義的缺陷竟已持續20年。

由2001年至2021年的20年間,因“對沖”而被“沖走”的強積金總金額超過567億元,我相信“對沖”總金額現時已超過600億元。在這20年間,新增的65歲或以上長者為677 400人。換言之,粗略估算,平均每人被“沖走”的強積金金額達9萬元。   代理主席,成立強積金的本意是積穀防饑,但到頭來卻“錢罌穿窿”, 這是制度上的嚴重弊病。“對沖”安排對工友退休權益影響極大,特別是收入低於強積金最低有關入息水平的基層工友,他們的退休安排主要依賴僱主供款的部分,假如這部分被“沖走”,也就等於他們的退休保障被“沖走”。不少政府外判商只有為期數年的服務合約,當合約結束後,便把遣散費與強積金“對沖”,導致外判合約工的強積金長期被“沖走”。結果,外判合約工晚年失去退休保障,陷入窮困境地,只能依靠綜援過活。政府財政壓力加大,基層失去退休保障,只有僱主得益。造成如此局面,既不公平,也違反了強積金制度用以保障基層退休、作為退休保障支柱的原意。

事實上,在港英時期, 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法例推出時,容許以自願供款作“對沖”,是用以鼓勵僱主為僱員作更多的自願退休保障安排,因當時法例並未有設立任何保障僱員退休的安排。但既然改為強制性,讓僱員退休後有所保障,為何還要容許這種“對沖”制度存在呢?容許“對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安排,是政府傾斜僱主的體現,反映當時政府卸責,將退休安排的責任推給勞資雙方,在商界抗拒下作出妥協,從而喪失了捍衞勞工權益的決心。在未取消“對沖”的情況下, 強積金僱主累積供款權益有93%至94%被“沖走”, 很多僱員退休時得到的累積供款只有自己作出的5%供款,令其退休生活更加捉襟見肘,最後還是由社會“兜底”,即是要加稅,對未來社會構成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因此,當局應盡快取消“對沖”,強化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支柱之一,以達致勞、資、官三方共贏的成果。代理主席,我支持《2022年僱傭及退休計劃法例(抵銷安排)(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予以二讀及三讀並通過。勞工界希望能早日取消“對沖”,但我們對某些部分仍有保留,特別是取消“對沖”的時間表要與“積金易”平台掛鈎,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不能認 同。對於為何必須要“等埋‘積金易’”,局方一直未能提供一個具說服力的解釋。明明強積金受託人已經有完整、清晰的紀錄,為何必須要等到紀錄電子化後才可取消“對沖”呢? 政府不能因為自身的行政問題而推遲“打工仔”應可獲得的退休保障。希望政府在《條例草案》通過後能夠繼續優化,以最大的程度保障僱員應有的權益。  

香港是高度重商主義社會。在“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下,社會長期存在制度性剝削,特別是在初次分配上,對“打工仔”的剝削尤為明顯。強積金“對沖”安排就是一個例子,政府當初為了向商界妥協,結果令問題延續20年,基層市民的退休生活出現漏洞,長者晚境難安,也令政府安老相關的福利開支不斷上升。我期望今次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條例草案》能去除這種制度性剝削,撥亂反正,進一步讓社會走向公平、公義,實現共建、共榮、共享、 共贏的社會。  

人心回歸工作仍有不盡善之處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獲得世界公認的成功。但同時必須正視香港的人心回歸工作仍有不盡善之處。過去,國民教育受到反對派百般阻撓,在教學中暗中去除國民意識。一場“黑暴”, 更幾乎把教育推向顏色革命的不歸路,令千餘名學生以身試法,前途盡毀。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回歸後香港教育系統從未經歷徹底的“去殖化”洗禮。教育的根本在樹德立人,而師資質素是其中關鍵。感謝鄧飛議員提出的議案,我表示支持,並且認為有必要在原議案基礎上作補充,使最終的建議更加完備,懇請各位同事支持。


教師是甚麼? 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正如韓愈所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師必須具備正確價值觀,絕不只是“打份工”,除了專業知識,更要有品德,有愛心,守法正直。現時學生接觸教師的機會可能比父母還要多,如果希望學生愛國,教師本身也要具備愛國情懷,這道理非常顯淺。所以,我認為教育專業必須引入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這不是表面上的守則,而更加是作為培育英才的教師必修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若教師自身言行不正,則難以正確教導學生,教師有深厚的家國觀念才能感染學生。要讓香港的教育人員要具備民族意識、愛國情懷,教育局除了加強培訓之外,更應該積極安排香港與內地教師互相交流學習,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實地考察交流活動將有助教師親身體驗內地民情, 認識歷史。最後我想強調,香港教育系統能否徹底“去殖化”,取決於我們有否自我革命的決心。教育要時刻保持底線思維,教師必須守住底線。所以,當發現教師向學生灌輸錯誤極端分裂意識、歪曲歷史和散播錯誤“政治病毒”時,當局必須即時取消其註冊。一方面,這類教師已有可能違反《香港國安法》。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防範這類教師繼續“播毒”,荼毒我們的未來主人翁。教育是社會的未來,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相信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夠明白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麼深遠。因此,防患於未然格外重要。

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我們的國家必將站立在世界最前列,我們的教師隊伍必須具備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烈的民族意識,才能培育一代代自尊自信的國家棟樑。因此,我懇請各位議員通過鄧飛議員的原議案,並支持我提出的修正案。

支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

我在此發言支持盧偉國議員動議的議案,也支持其他修正案。原議案和各項修正案可更好推動前海的發展,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且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去年9月6日,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目標是要讓前海在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2035年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至世界一流的水平。當中的指導思想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先行先試,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豐富協同協調發展模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户樞紐。

《前海方案》已發表了超過8個月,立法會資料研究組在2月15日發表了有關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資訊述要,提到合作區將會讓港資港法有更多跨境便利、實施貿易及投資便利化安排,亦會有不同的稅務優惠和補貼。究竟這些工作現時的進程如何?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的推動情況如何? 我們現時並沒有與此有關的充分資料。

所以,我在此建議特區政府向本會提供有關數據,令本會可更加有力和持續地跟進、推進這些工作。此外,我亦希望與前海的合作不單是個別專業服務上的合作,亦不單是商業上的合作,而是全方位官商民研學的合作,這才能作出更好的推動,亦能更好地帶動我們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特別是在民間合作交流的部分,香港與前海有很多互相促進、互相學習的空間。日後假使洪水橋能跨境直通到前海,在此情況下,居住、旅遊、就業、生活等的聯繫將更加頻繁。政府在這方面的推動和與民間的交流上,究竟有甚麼安排?能否提供更多便利呢?

我在此建議政府讓公眾,特別是市民了解有關情況,推動市民更積極參與,全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預算案中的紓困措施

對於是次財政預算案(“預算案”), 我認為力度尚可,亦有不少新措施。預算案中的紓困措施,相信有助短期支援市民渡過難關,特別是創造就業和發放消費券,我是表示贊同的。在中、長遠經濟規劃上,預算案雖有着墨,以產業發展和基建為主,但在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仍須有更多的政策思考和更積極的作為。

對於如何在中長遠創造一個更合理和有保障的勞工市場,以及在土地房屋及扶貧方面,仍略有不足。司長在預算案接納了部分工聯會的建議,例如租金免稅額、消費券1萬元等,在此我是表示歡迎的,亦期望政府能多聆聽和多吸納好意見,從善如流。

整體而言,工聯會對是次預算案表示支持, 並支持撥款。以下我要表達幾點意見。

第一,有關貧富懸殊的問題。是次預算案有很多一次性措施,包括免稅、電費補貼、暫緩追討欠租、消費券等,相信能解燃眉之急,對援助疫情下市民面對的生活重壓有一定的幫助,但這些都是一次性的,因此未能根本解決問題。隨着疫情緩和,我預期經濟會逐步回升,政府有責任作一個更全面的中期規劃,讓市民可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正如司長於是次預算案提出經濟發展是為了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現時香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面對在職貧窮、跨代貧窮、長者貧窮等問題,政府責無旁貸,需改革扶貧政策及策略。香港扶貧政策要更具前瞻性,不應局限於以福利保底,而應該以更精準的方式來支援弱勢和貧窮家庭,讓人人都能獲得向上流的機會。同時,也要在資源分配、收入保障機制上着手,讓香港社會更顯公平、公義。

因此,我們多次建議政府應設立減貧專員,專責精準扶貧、滅貧,另外亦要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 次預算案提高持續進修基金上限、加大培訓力度,對提升“打工仔”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有一定幫助。但是,政府亦應着眼於改善就業環境及創造就業機會、全面提升社會人力資源質素及僱員待遇,配合未來經濟發展去投放資源培訓人力,以就業為優先,提升基層市民的就業機會。

第二, 要做好財富再分配。代理主席,香港需要向國家學習,落實精準扶貧,並做好財富再分配的工作。現時有必要調整財富資源分配制度,各行業、各階層應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以至共享未來發展的機遇。工聯會提出新時代工運,亦都是強調“共建、共榮、共享、共贏”的理念。政府應該考慮在現有二級稅制下加設第三級,對超過1億元的應評稅利潤徵收17.5%的稅率。粗略估計,所得新增稅款金額每年約為60億元,對現時平均1 000多家巨型企業所承擔的可謂九牛一毛,但卻能夠讓貧窮的市民獲得更多支援,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早日擺脫貧窮。

第三, 公營房屋短缺和居住問題。代理主席,是次預算案提及的十年建屋計劃,指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加上是次預算案提及17000間過渡性房屋等,為加快樓宇供應推出更多寬免措施,如此種種均反映政府確是有意解決市民居住困難的情況,明白市民對房屋的迫切需要。不過,我認為政府應有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力度解決問題。公屋供應長期不足,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6年,有超過226 000人居於“劏房”。代理主席,我探訪過不少“劏房”住户,深切體會到大多數環境非常惡劣,甚至不適宜居住,政府有責任為基層市民提供能負擔、有尊嚴的居所。

公屋3年“上樓”的承諾應該作為基層房屋政策的指標,工聯會在上年年底做過調查,有三分之一市民選擇“政府應增建公屋,以兌現3年公屋‘上樓’的承諾”作為解決房屋問題的建議, 我想強調3年“上樓”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或說了就算, 大多數基層市民住在不適切房屋,政府應該明確、清晰地制訂可實行的時間表、路線圖及有責任人,將資源用得其所, 讓“劏房”、籠屋成為歷史。

代理主席,司長於預算案設立租金開支扣稅,我相信可以紓緩市民房屋的負擔, 住宅開支扣稅亦是工聯會10多年來一直爭取的,對於司長採納此意見,我表示支持。香港樓價及租金高企,市民居住負擔沉重,居住環境卻越來越細,2021年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是16平方米,遠遠低於全球標準。《香港2030+》把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定為215至237平方呎,政府有甚麼方法和方案達致這個目標,有沒有相應的時間表?我希望政府可以同時規劃不同的房屋政策,令房屋對所有香港市民變得“可負擔、能安居”。

土地及房屋政策關乎千家萬户的福祉,香港連續12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房地產的榜首,國家早已確立“房住不炒”的定位。我認為資助房屋和私人房屋市場應該要分開,售價與私人樓宇應該脫鈎,要建立人人可負擔得起的房屋市場。代理主席,社會上有很多深層次矛盾, 我很希望未來政府能夠提出措施,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

「改革香港的扶貧政策和策略」議案修正案獲得通過

去年我國宣佈實現全面脫貧,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讚「中國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這一重大成就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描繪的更加美好和繁榮的世界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取得的非凡成就為整個國際社會帶來了希望,提供了激勵。」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第4段承諾:「不遺下任何一個人。我們將實現為所有國家、所有人和所有社會階層制定的目標和具體指標。」消滅絕對貧的目標提前十年實現,解決了7.7億人口的貧窮問題,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


主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進入高速發展全面現代化階段,國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本質是要服務人民,所以國家解決貧窮問題有決心、有目標,能夠持之以恆,而且也針對不同的階層、群眾、城鄉、地區,做到「精準扶貧」,目標為本。


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雖然制度不同,但是「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應該相同,香港是個富裕的地區,人均GDP達49036美元,位居世界前列,但香港也是全世界貧富不均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人均近5萬美元的GDP的真相是長期有百多萬貧窮人口,每7個港人就有一個處於貧窮狀態,小部分人的「富裕」讓香港蒙羞!國家脫貧經驗值得借鑒,滅貧的決心和目標更是必須學習。香港過去扶貧策略存在諸多短板,結果是愈扶愈貧。我舉個簡單例子,政府2011年成立關愛基金,當時目的是希望「民間和商界積極參與扶貧,體現三方協作共同承擔的理念,引入新思維,令措施更具彈性、更加到位」,但最終這個三方協作的關愛基金,政府出錢200億、而商界捐款只有18億,而原本所講的「民間和商界積極參與」最終走數,「新思維」亦不見有,唯一能夠做到就是補漏。可惜這對於整體解決貧窮問題,只能說杯水車薪,力有不逮。


主席,所以我的修正案提既內容,主要是希望政府在扶貧、減貧路上做到幾個方向,第一是「精準」、第二是「達標」、第三是「問責」,最後就是「實質提高基層生活水平」。因此我在修訂的第一點要求針對不同群組制訂專門減貧策略,就是務求精準扶貧。第二點制訂「基本生活保障線」,就是要有具體減貧目標;第四點設立減貧專員就是要政府內要在貧窮問題上有負責人員,而其他建議如改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可負擔房屋、為居住‘劏房’及基層家庭兒童提供津貼及照顧服務、加強人力資源培訓及技能提升等等,就是針對基層家庭的貧困處境,實質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主席,香港的扶貧工作,每屆政府都說重視,但每屆政府都「講過當做過」,最終造成當下貧窮人口165萬、貧窮率23.6%的新高。政府每年在貧窮狀況報告都會指,政策介入可令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大幅下降,實際上不過是「數字扶貧」、「數字遊戲」,我們見到大批基層家庭生活水深火熱,住劏房、手停口停、貧病交迫,政府對此應要認真檢討。另外,就是政策介入前貧富差距年年加劇,這就表明自由經濟下香港的勞動保障及工資水平失衡,打工仔收入根本追不上通脹,貧窮問題無從解決,政府有需要作出全盤檢視,並在個別的政策如人力、房屋上作出改革,這才可以縮窄香港「結構性的貧富懸殊」,我希望現屆以至新一屆的政府都能將減貧、滅貧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三減、三重、一優先、四集中」,全力以赴避免疫情反彈

對於現階段以「三減、三重、一優先、四集中」為主要的疫策略,本人認為是適時的處理,對於暫緩全民檢測,也表示理解。數據所見,疫情仍然嚴峻,每日新增死亡仍維持在超過200人,累計死亡人數6364人,而住院危殆個案現在仍超過100個,所以嚴防死守的意識仍然非常重要。對於日前特首公佈4月21日起,為期三個月,分三階段放寬防疫措施的計劃,本人認為需要強調的是,放寬計劃要在堅持嚴防死守,做到某程度的防疫防控效果之後,才能考慮放寬。所以,希望政府能夠在這段時間分階段報告抗疫成果,例如疫苗通行證如何落實到位,以幫助保持抗疫成果?另有家居隔離的感染者,未被送往隔離設施,政府應該做好感染人士的保障工作,建議成立專責志願隊提供精準服務,將抗疫物資,生活物資送貨上門。

特首表示,疫情嚴峻,但也希望給社會信心,高峰已過。對於有人形容是放寬,其實是「無嘢放寬」,只是給社會了解疫情情況。三階段放寬的大前提,疫情不反彈、個案繼續呈下降跡象,才會放寬。特首亦表示,現在物資已經在追落後,有遠程診治、開了23家指定診所和主動接觸高危居家人士,現在基本上到位,但可以做得更好的,會去做得更加好。


事實上,防疫抗疫,公眾需要更多支援,也需要政府以行動給予信心。政府在支援居家抗疫方面嚴重不足,難稱到位,只是疫情逐步緩和才開始追落後。現在每日新增死亡仍超過200宗,新增確診仍過萬,要令市民有信心,政府需要將策略落實,真正幫到有需要的人。今早有一名早前確診新冠的柴灣居民在單位內昏迷,送院後證實死亡。生命寶貴,我們要全力以赴避免發生這種不幸。我當然希望社會可以更正面去應對疫情,但政府也要有具體細緻的行動挽回市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