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撥亂反正重新出發奮進——回應2020施政報告之一

文/吳秋北

2020年12月7日

近日熱門話題離不開《施政報告》,其中一個角度是說:特首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過程順暢,展示出議會新面貌。對比去年,的確是新面貌。然而被鄭重其事的拎出來「表揚」,就有些五味雜陳,我們的要求是否有些卑微?立法會被反對派搞得低俗不堪,特區政府被黑暴打得信心破碎一地,香港的政治環境被假民主糊弄得變態扭曲。今日光景,有高人能寫出一份皆大歡喜的《施政報告》嗎?又有誰夠膽站出來,做一個人人可罵的特區行政長官?我們習慣了停在原地批判,用否定、打擊、抹黑、曲解去阻擋前進的腳步。不出發,就永遠看不到前途,永遠無法用事實擊敗詭辯,就永遠無可作為,永遠是錯!錯!錯!

是的,過去兩年的香港走的極其艱難,不堪回首。不堪之處在於知恥卻無恥!那驕傲也變得可笑。有那麼一群香港人鐵了心要香港玩完,搞陰謀,搞攬炒,他們是外部勢力的棋子、槍手,是出賣靈魂的劊子手。又有那麼一群香港人冷眼旁觀,落井下石,打賞暴徒,暗中相助,中飽私囊,以飲港人血為樂!此類物體算什麼香港人?!屈指一算,我們有多少行業領域,社會精英被顏色革命換了血,革了命!醫療、教育、司法、公務員、區議會、岌岌可危的立法會。還有幼稚低能的黃色經濟圈,利用意識形態套現!根本就是強盜作派!香港就是有這麼一群被人換了血,洗了腦的偽民主殭屍,他們拍拍屁股就走人,可要安身立命的港人如何是好?!

反修例暴亂的五大訴求,變成了中央惠港的五大舉措——通過《港區國安法》、成立「國安公署」、人大決定立會議員資格、兩辦適時發聲維護「一國兩制」、支持香港融入大灣區。規矩定下了,撥亂反正的功夫還要我們自己去做。正如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開宗明義指出「正本清源」是重中之重。我非常認同,更認為只是「清源」尚不足夠,更要注重「細枝末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群眾之中蘊藏着無窮的力量;政府施政為民,便不可脫離群眾,更要依靠群眾。疫情爆發之初,貽笑國際的黑醫護罷工,實際上又代表了幾個醫護工作者?反對派工會試圖搞工運,煽動政治風波,三番五次都是灰頭土臉,草草收場。原因正是缺乏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他們只是行業內的「一小撮」,工會為政治目的犧牲工友利益,那還是工會嗎?工會組織的立命之本是「為勞工、爭權益」,這樣的工會才具有真正的群眾凝聚力;揚正氣,行正道才是社會需要的工會組織。

工聯作為全港最大工會組織,在關鍵時刻更會負起應有的責任擔當。代表勞工利益的同時向全社會負責。去年黑暴肆虐之時,反對派工會聯合政棍煽動學生多次挑起「大三罷」行動。工聯會堅定維護僱員權益,堅決與這種政治運動作鬥爭。最終所有的政治罷工都未能成功,也體現出工聯穩定堅固的群眾基礎。

習主席在2018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中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新時代下,工會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加強和改進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多做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工作,多做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激發動力的工作,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使廣大職工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習主席的一番講話,為百年大變局之中的工會工作,指出了重心與方向。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都需要不同階層的支撐力量,基層的穩定性也是社會走向的決定性因素。一直以來,工聯會着眼大局,為香港謀劃長遠,成就大我以保障、改善僱員權益。若僅着眼於局部矛盾,便只有完全的對立。事實上,沒有個體發展可以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所以局部矛盾只是相對的。平衡大局,合作共贏才能實現全社會穩健發展,也是個人權益的根本保障。工聯團結勞工,凝聚群眾為的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我們主張社會財富公平分配,完善勞工立法,推動《僱傭條例》改革,建立健全失業救濟機制以及完善退休保障制度等,以改變打工仔「手停口停」的尷尬處境,要求基層也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為此,工聯會號召全港僱員加強團結凝聚,壯大僱員工友力量,提升我們的社會動員能力,用這股正能量監督政府依法施政,撥亂反正,幫助社會回歸正軌。

工聯全面參政,參政為民,為政以正。高舉愛國愛港旗幟,積極參與執政管治聯盟。我們在議會發聲,是打工仔的代言人。打工仔要在政治層面參與社會建設,工聯這支「撐工道」的愛國愛港僱員隊伍必站在前,義無反顧。我們是管治執政建設力量的同盟軍,有堅實的群眾力量。我們是守初心、講原則、勇革新、敢擔當、揚正氣的佼佼者。

習主席充分肯定工會組織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他談及新時代的群團工作時指出,要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時代主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走在時代前列,在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建功立業。

回歸以來,以工聯為團結的愛國愛港力量永遠守護「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堅如磐石,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貢獻力量。工聯這面高高飄揚地紅色旗幟紮根香港72年不倒,是港九無數工友的愛國赤子心讓這面旗幟永不退色。是群眾的信任賦予工聯力量,是祖國的期望推動着工聯的成長,一輩又一輩的工聯人無怨無悔,不辱使命。 此刻,香港正步入後暴亂時代,面對社會重建,更加需要痛下決心自我改革,才有機會重新出發。人們普遍期待香港在政治、法治、司法、公職人員、教育、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工聯會願意和所有建設力量,為香港的長治久安,攜手並進!

發展智慧經濟,改革香港就業環境——回應2020施政報告之二

文/吳秋北

2020年12月8日

香港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島,地理位置成就了「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天然優勢,而「一國兩制」制度創新更賦予香港獨特的可能性。回歸祖國23年,香港始終保持長期繁榮穩定。2019年香港在世界排名中,整體GDP列第38位,人均GDP排第28位。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共同點是需要一個強大的市場作為依靠,這個最強後盾正是蓬勃向上的內地市場。

一味強調優勢掩飾不足 經濟只會越來越脆弱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年慶祝大會上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導。他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為香港設計的經濟發展策略——背靠祖國,注入經濟新動力。這與中央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的規劃一致,相信可以互相借力,彼此成就。故此,我們希望特區政府能深刻理解「改革與轉型」對新時代下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發達經濟體,香港受外界環境影響和衝擊大;本地市場小,消費能力遠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嚴重萎縮,金融服務業抗風險能力弱,加重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政府形容香港是一個高度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經濟體,在國家這個新格局下的發展機遇是明顯的。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可以進一步強化國際循環中的「中介人」角色。此觀點保守有餘,進取不足,秉承的是「大市場、小政府」陳規,令人擔憂政府態度依然是「積極不干預」,並沒有決心改善經濟發展累積下來的問題。若一味強調優勢,掩飾不足,勢必走向極端,經濟只會越來越脆弱。

經濟模式決定就業環境 影響社會走向

經濟模式決定就業環境,影響社會走向,工聯會高度關注。若從勞工市場形態反觀經濟形態,又會得到甚麼啟示呢?整體來講,香港就業質素持續惡化,多數行業工種處於「工時長、壓力大、收入低、無前景」的狀況。我們開始面臨兩個問題——本港勞動人口趨向老齡化,以及青年群體就業困難。僱員能力與產能和質量息息相關,也可反映出行業的知識含量高低。如果產業單一、結構固化、向上發展渠道堵塞,自然影響對僱員的吸引力。我們在思考,目前的就業環境是否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如何避免經濟發達,就業品質欠佳,缺乏幸福感的局面?國家發展到第14個五年規劃,「以人為本」作為根本原則提到最高層面。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的社會,政府更有條件與責任重視人的發展。就業不再是單純的出賣勞動力,更是理想與價值的體現。我們倡導「人人有機會的經濟發展策略」。

深港科技合作為港人創造就業創業機會

除了四大支柱產業,我們還有六項優勢產業,「創新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外,中央惠港政策之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政策極具創新與突破精神。相信推動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鏈,可以為香港青年人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正如習總書記所言,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夠優化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當越來越多的傳統崗位被科技取代的時候,客觀上對就業市場形成向上流動的驅動力。這種低技術勞動人口「被動地」向「智慧型勞動力」轉變,就是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對高質高效、公平可持續的更安全發展的實踐!

構建包容多元穩健的「智慧型經濟體」

創新不可避免伴隨着更替與淘汰。或許在經濟結構改革初期,會出現就業壓力,增加配對難度。對於這些短期影響,政府有責任做出統籌規劃,透過配套政策,積極引導,例如職業培訓、社會福利等方式平穩過度,最終構建一個具有包容力,多元穩健的「智慧型經濟體」。

「智慧經濟」是一種集科技、信息、知識、環境、文化、倫理、道德於一體的戰略性經濟、創新性經濟。並且相較於其他經濟類型,更加追求對環境保護、人類福祉的深切關懷和人類自由發展的核心目標。簡而言之,智慧經濟更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智慧型勞動者勢必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人人有工開」已經不足以滿足高度文明社會中勞動群體的精神層面的追求,人們更為重視從工作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人們更加重視自身的多維度感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追求自由且全面的發展。智慧型經濟下的社會可以打破等級壁壘,更為團結,人們不分年齡、性別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社會和諧有序。

事實上,香港已在幾年前開始研究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包含「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智慧政府」。政府在2015年《智慧城市研究報告》中,根據「智慧城市」權威、國際知名城市策略師布特高漢於2012年提出的「智慧城市輪」,總結出「智慧經濟」提倡創新和創業精神,聚焦研發高新技術(實行生產和服務自動化及加快工作流程)和發揮創意(開發新產品、服務、市場和知識產權),促進本地經濟與全球經濟連結,以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競爭力。「智慧市民」則是要重視和培育有創新及資訊科技發展的人力資源,營造便利終身學習的環境,提倡社會多元、靈活、開明和創意,並鼓勵市民通過網絡平台及其他合適渠道參與公共事務。

「智慧型經濟」與「智慧型人才」相輔相成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智慧型經濟」構建與「智慧型人才」培養相輔相成。我們首先提倡着力培養高精尖本地人才。機遇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可以培養人才、塑造人才。香港擁有世界級的高等院校,科研能力一流,充分利用兩地各項聯合辦學、科研合作政策,「產學研」有機結合,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香港自然是人才輩出,建設祖國,貢獻世界!

真正的智慧型經濟是非常人性化的經濟體,為勞工市場創造的不再是一個崗位,而是一個機會。評定一份工作品質的指標也不局限於薪資待遇和勞工權益,而是包含了勞動文化、心理情緒以及實現個人價值等因素。在智慧型經濟體中的就業市場,更能體現「以人為本」,而「智慧型經濟」的充分發揮,必然會得到一個「智慧城市」。這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值得推崇與倡導。

我們認為政府應摒棄「小政府」心態,市場主導不等於「政府不作為」,正需要政府宏觀把控去避免「市場主導」淪為資本家壟斷,才有可能改善永遠不對等的「勞資關係」。香港社會發展至今,解決深層次矛盾是全社會共同的期望,我們不再滿足於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我們要建設一個「人人有機會」的公平社會,我們值得擁有充滿幸福感的美好未來。

解決深層矛盾 合理配置社會財富——回應2020年施政報告之三

文/吳秋北

2020.12.9

顏色革命作為美國策反他國政權,鞏固自身世界霸主地位的手段,要想挑起「革命」需一重要條件——顛覆對象社會內部所存在的深層次矛盾。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是什麼?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1997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13730億港元,2019年是28681億港元,22年間增長翻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經濟始終是香港的核心目標,也一直做得不錯。我們還克服了兩次金融危機和03年「沙士」造成的經濟蕭條。多年來《福布斯》華人富豪榜前十名也多來自香港。202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五十名都有兩位香港富豪。香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錢之都,諷刺的是這裏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香港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也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先進地區。相信這就是我們的深層次矛盾。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去年一篇網誌中,將香港與法國2016年的堅尼系數以作比較,香港除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原住戶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仍高企0.473,法國則分別是0.516和0.291。而貧困並非是失業者的「獨有」,據《2018年貧窮情況報告》統計,在職貧窮人口也有逾25萬。羅致光在結語時提到政府有兩大扶貧舉措都是津貼!扶貧只靠派錢,難免予人太缺乏「誠意」的感覺。市民不禁要問,政府為何止「扶貧」不「脫貧」?內地脫貧措施就是很好的借鑒。

政府發表的《2015年貧窮住戶的開支模式》報告,指出貧窮住戶的「住屋開支」平均為5700元,佔收入39.7%;全港住戶每月平均開支是9300元,佔收入35.6%,其後是「食品開支」。顯而易見,除去這兩項生活必須開支,無論貧窮與否,我們都是所剩無幾。政府有責任打破財富過度集中,經濟命脈過度壟斷的格局。

「貧富懸殊資本霸權」是核心

過去十年,香港整體工資率平均每年實質增長是1.0%。製造業、運輸業都低於平均水準,而房價十年間增長三倍之多。據政府統計報告,就業人士的月薪中位數1.9萬,有45萬人月入息低於一萬,真令人不寒而慄。

據美國《2020全球生活報告》數據,香港平均樓價125.4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租金方面,全球租金最貴的10大城市中,香港排第三。有媒體以香港最低工資時薪37.5元計算,基層打工仔要每日不眠不休、不吃不喝連續工作約26萬小時,即29.6年才能存夠平均房價的金額。慨嘆寸土寸金的香港地,上車難,難於上青天。

「人多地少」常被當做樓價高企的替罪羔羊。事實上香港的土地開發率僅有23.7%,其中用於住宅的更是只佔6.8%。回歸前後,限制政府賣地的政策,是為平穩過渡。而後立法會內反對填海計劃的攬炒派,還有囤地的地產商,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要將無處安身的港人逼向絕路,要令有心解決房屋問題的特區政府,無計可施。

資本主義奉行「小政府」政策,認為自由市場、自由競爭最公平。實際上資本主義服務的根本對象就是資本。自由市場未必導致最公平的資源配置。當我們時刻擔心政府「干預」市場時,我們一廂情願的將資本家當成了「同階級」,那又有誰能替我們對抗擁有最強大影響力的「資本」呢?

人人都識講香港社會撕裂,深層次矛盾造成社會躁動不安。此處想問,我們的深層次矛盾是什麼?我認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從來只有一個——貧富懸殊,資本霸權。

隨着疫情爆發,香港公務員制度中陳舊迂腐的一面暴露無遺。人們意識到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並非盡是「優勢」。當我們重新審視基本法和《聯合聲明》時會發現,本來為了平穩過渡和保證「一國兩制」實踐的條文,往往成為資本家及攬炒派同謀箝制政府的工具。以「民主自由」之名義綁架基層市民,這種制度不論姓甚名誰,都要徹底改革。

政府於2018年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6:4改為7:3,以期改善公營房屋供應不足問題,目標單位為44.5萬個,周期為10年。此前特區政府為抑制樓價,加辣二套物業印花稅,又或針對非香港身份買家額外徵稅。「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府能拿出同樣的魄力來正確對待房屋問題嗎?工聯會主張政府改革土地政策,從根本解決問題。地產商囤地嚴重,導致政府賣出的土地變不成房屋,土地越賣越少,價格越來越高。提高土地價格,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苦果仍由用家承擔。

突破「自由主義」魔咒限制

我們建議政府對閒置10年以上未落實發展規劃之土地,徵收「土地閒置稅」,並且每五年增收一次,直至落實開發項目。同時要建立機制限制囤積土地的開發商競標新地。

托馬斯.潘恩說:「當財富和豪華不但不能迷惑群眾,反而引起反感時,當它們不但不能招來稱頌,反而被看作是對窮人的侮辱時,當它們的華麗外表成為懷疑它們是否有權存在的原因時,私有主的處境就變得非常危險,只有在正義的體系內他才有希望獲得安全」。當經濟發展引致財富配置不均,公義無從談起。歷屆政府對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各有見地,不可說無心。但成效欠佳,皆因藥不對症,不敢觸及根本。

去年爆發的暴亂事件反映出「民情積怨」讓攬炒派有機可乘,對政府的警示作用不可輕忽。當政府不能用強有力的機制避免資本流向過度集中,不能用堅定的信念構建公義社會,就無法成為市民的信賴;只有政府站在公義的一邊,市民才會和政府站在一起。

弱肉強食是森林的法則,但政府不可對社會發展不公視而不見,更不能被「自由主義」魔咒限制;自由從來都有邊界,多元社會豈可以自由之名奴役弱勢一群!「以人為本」是符合人們的共同利益,與此相悖的一切制度都應重新審視與改革。如潘恩所言「個人財富是對創造財富的勞動所付報酬過少造成的結果,這一現象的結果是工人累死,僱主卻富上加富……那麼,個人理當把來自社會的那部分財富歸還給產生它們的社會」。

工聯會主張市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我們憧憬「人人有機會」的和諧社會!我們要求深刻解決社會深層矛盾,政府當與市民一道維護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