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秋北
2021年3月7日
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3月6日早上接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表示自己每日都看香港新聞,非常關注香港現時情況,特別要把疫情和保就業放在突出位置。韓副總理在3月7日看望港區人大代表團時表示,支持特首林鄭月娥領導的特區政府。香港的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力爭「清零」。對於「愛國者治港」,是香港政制的大原則,要堅持及貫徹落實,以保「一國兩制」可以行穩致遠,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特別強調社會恢復法治、穩定之後,更要一起做好長遠規劃,解決貧富懸殊、住屋等問題。
工聯會作為高舉愛國愛港旗幟的全港最大勞工團體,特別關注香港民生發展。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滅貧最根本的有效手段。在去年4月1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首次在「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和)工作上,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就業正是放在首位。今年的總理工作報告,除了制定經濟增長目標為6%以上,還提出兩項就業相關的指標,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以上,以及城鎮調查失業由6%降至5.5%。可見國家對保就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事實上,宏觀政策的兩大目標,一個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另一個就是優先穩就業保民生。
內地的保就業措施層出不窮、多渠道,既要穩崗擴崗,也為重點群體提供支援和帶動創業。就業優先政策力度不斷加強、聚力增效,但也同時擴大惠及範圍。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保就業的核心有三部分:一、有沒有足夠的工作,工作是否穩定,前者要擴崗,後者要穩崗;二、就業配對的問題,會否出現「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情況。這一方面是就業資訊是否流通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求職者的技能、偏好和資歷是否匹配。三、假如確實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個別人士的就業問題,如何能為這些失業人士提供生活保障。
說到穩崗擴崗,疫情之下,有很多行業無法正常營運,打工仔的飯碗不穩。例如旅遊業疫下無工可開。政府便應考慮設立一些臨時職位給旅遊業界的工友,讓他們有工可做;或協助他們暫時轉到其他技能匹配的行業工作;或讓他們在獲取一定金額的津貼下作技能提升。簡言之,就是讓疫情受困的工友能有事可做的同時,有一定的收入應付家庭開支。
新春期間,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推出「迎新春 穩崗留工送培訓」專項工作,力求實現「留崗一人、培訓一人」,給予留崗人員培訓補貼、生活費補貼和交通補貼,並推動企業「以工代訓」,即企業利用辦公/生產場所進行生產技能培訓,可獲得相關補貼。香港一些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例如旅遊和美容,是否也能參考內地的「以工代訓」工作,讓企業以培訓留住職位和吸納就業,讓保障工友的基本生活獲得保障?
內地還設有就業專項補助,推動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目標是為有意願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反觀香港,求職問題主要靠市場自行解決,各行各業缺乏用人和薪酬指標,求職招才資訊雜亂。
而在就業配對問題上,現時內地推動降低就業門檻,動態優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類職業資格考試工作年限要求。為何要降低門檻而不是提高?這並非要放寬從業人員的水平要求,而是要讓更多具潛質的新人獲得入行機會或職業資格,吸納更多就業,讓新人盡早接受在職培訓累積經驗,但原則是「易入難出」、精益求精,考核嚴謹。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就業服務相對被動,坐等求職者求助,連最基本的大型全港性就業推廣活動也欠奉。大部分求職者都只是自行到求職網找工作和寄求職信,政府在就業支援上幾乎處於空白。內地官員為保就業絞盡腦汁,五花八門的項目都有。反觀我們的勞福局局長,薪金遠高於內地官員,智力之高毋庸置疑,但就是交不出任何保就業項目!
內地最新近的保就業項目,便有「直播帶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很多時就是局長親自操刀)直播招聘單位辦公現場,讓企業人事部門介紹薪酬待遇,企業高管宣講企業宗旨和發展,令求職者更多掌握用人單位的公司文化和工作要求。
人社局更會安排職業指導師和公共就業服務人員,協助求職者擇業,給予薪酬建議、職業發展路向和路線、心理輔導、在線職業指導,甚至教導求職者在失業期間如何規劃生活與平衡心理。新時代下的就業市場生態變化更大更急促,新興產業造成的新舊崗位更迭,必然引發人力市場波動。勞福局在就業支援上本應有更大的擔當,也只有積極引導,整體把控,才能疏導就業壓力,擴充人才庫,以支持產業持續發展。然香港政府放手不理,讓市場自然解決,鮮有主動介入,勞工處閒得可一度養著顏武周,讓他頻繁搞政治,而不是為保就業出謀獻策。實在是不務正業,丟人現眼!
最後想說,內地和澳門均設有社保基金。澳門的社保基金設有養老金、殘疾金、失業津貼、疾病津貼、出生津貼、結婚津貼和喪葬津貼;內地的社會保險,則包括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香港雖然有綜援,卻要情況足夠差才能申請,覆蓋面有限,非全民福利。特別是現下失業慘重,仍有人在持續半年以上無收入的情況下,堅持不願意申請或者不符合申請資格,也可以看出綜援作為社會福利的局限性。至於強積金,在對沖機制下,其實只是強制性個人儲蓄,算作社會福利,實在徒有虛名。而且工聯並不主張允許中途支取強積金,顧頭不顧尾反而影響退休保障,該由政府解決的問題,怎可轉嫁給市民?內地和澳門的社福政策,都針對人生歷程,按照不同人生階段需要作全盤考慮和支援。這就是人性化的施政思維,絕不是本位思考,做了就算。香港的官僚主義,在保就業、救失業上怠政、懶政不可接受!
高官糧支豐厚,做事欠缺擔當。如要開源節流,應論功計酬,高官人工自能減去大半,節流成功,回饋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