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秋北
2020年12月8日
香港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島,地理位置成就了「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天然優勢,而「一國兩制」制度創新更賦予香港獨特的可能性。回歸祖國23年,香港始終保持長期繁榮穩定。2019年香港在世界排名中,整體GDP列第38位,人均GDP排第28位。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共同點是需要一個強大的市場作為依靠,這個最強後盾正是蓬勃向上的內地市場。
一味強調優勢掩飾不足 經濟只會越來越脆弱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年慶祝大會上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導。他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為香港設計的經濟發展策略——背靠祖國,注入經濟新動力。這與中央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的規劃一致,相信可以互相借力,彼此成就。故此,我們希望特區政府能深刻理解「改革與轉型」對新時代下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發達經濟體,香港受外界環境影響和衝擊大;本地市場小,消費能力遠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嚴重萎縮,金融服務業抗風險能力弱,加重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政府形容香港是一個高度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經濟體,在國家這個新格局下的發展機遇是明顯的。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可以進一步強化國際循環中的「中介人」角色。此觀點保守有餘,進取不足,秉承的是「大市場、小政府」陳規,令人擔憂政府態度依然是「積極不干預」,並沒有決心改善經濟發展累積下來的問題。若一味強調優勢,掩飾不足,勢必走向極端,經濟只會越來越脆弱。
經濟模式決定就業環境 影響社會走向
經濟模式決定就業環境,影響社會走向,工聯會高度關注。若從勞工市場形態反觀經濟形態,又會得到甚麼啟示呢?整體來講,香港就業質素持續惡化,多數行業工種處於「工時長、壓力大、收入低、無前景」的狀況。我們開始面臨兩個問題——本港勞動人口趨向老齡化,以及青年群體就業困難。僱員能力與產能和質量息息相關,也可反映出行業的知識含量高低。如果產業單一、結構固化、向上發展渠道堵塞,自然影響對僱員的吸引力。我們在思考,目前的就業環境是否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如何避免經濟發達,就業品質欠佳,缺乏幸福感的局面?國家發展到第14個五年規劃,「以人為本」作為根本原則提到最高層面。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的社會,政府更有條件與責任重視人的發展。就業不再是單純的出賣勞動力,更是理想與價值的體現。我們倡導「人人有機會的經濟發展策略」。
深港科技合作為港人創造就業創業機會
除了四大支柱產業,我們還有六項優勢產業,「創新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外,中央惠港政策之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政策極具創新與突破精神。相信推動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鏈,可以為香港青年人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正如習總書記所言,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夠優化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當越來越多的傳統崗位被科技取代的時候,客觀上對就業市場形成向上流動的驅動力。這種低技術勞動人口「被動地」向「智慧型勞動力」轉變,就是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對高質高效、公平可持續的更安全發展的實踐!
構建包容多元穩健的「智慧型經濟體」
創新不可避免伴隨着更替與淘汰。或許在經濟結構改革初期,會出現就業壓力,增加配對難度。對於這些短期影響,政府有責任做出統籌規劃,透過配套政策,積極引導,例如職業培訓、社會福利等方式平穩過度,最終構建一個具有包容力,多元穩健的「智慧型經濟體」。
「智慧經濟」是一種集科技、信息、知識、環境、文化、倫理、道德於一體的戰略性經濟、創新性經濟。並且相較於其他經濟類型,更加追求對環境保護、人類福祉的深切關懷和人類自由發展的核心目標。簡而言之,智慧經濟更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智慧型勞動者勢必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人人有工開」已經不足以滿足高度文明社會中勞動群體的精神層面的追求,人們更為重視從工作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人們更加重視自身的多維度感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追求自由且全面的發展。智慧型經濟下的社會可以打破等級壁壘,更為團結,人們不分年齡、性別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社會和諧有序。
事實上,香港已在幾年前開始研究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包含「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智慧政府」。政府在2015年《智慧城市研究報告》中,根據「智慧城市」權威、國際知名城市策略師布特高漢於2012年提出的「智慧城市輪」,總結出「智慧經濟」提倡創新和創業精神,聚焦研發高新技術(實行生產和服務自動化及加快工作流程)和發揮創意(開發新產品、服務、市場和知識產權),促進本地經濟與全球經濟連結,以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競爭力。「智慧市民」則是要重視和培育有創新及資訊科技發展的人力資源,營造便利終身學習的環境,提倡社會多元、靈活、開明和創意,並鼓勵市民通過網絡平台及其他合適渠道參與公共事務。
「智慧型經濟」與「智慧型人才」相輔相成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智慧型經濟」構建與「智慧型人才」培養相輔相成。我們首先提倡着力培養高精尖本地人才。機遇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可以培養人才、塑造人才。香港擁有世界級的高等院校,科研能力一流,充分利用兩地各項聯合辦學、科研合作政策,「產學研」有機結合,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香港自然是人才輩出,建設祖國,貢獻世界!
真正的智慧型經濟是非常人性化的經濟體,為勞工市場創造的不再是一個崗位,而是一個機會。評定一份工作品質的指標也不局限於薪資待遇和勞工權益,而是包含了勞動文化、心理情緒以及實現個人價值等因素。在智慧型經濟體中的就業市場,更能體現「以人為本」,而「智慧型經濟」的充分發揮,必然會得到一個「智慧城市」。這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值得推崇與倡導。
我們認為政府應摒棄「小政府」心態,市場主導不等於「政府不作為」,正需要政府宏觀把控去避免「市場主導」淪為資本家壟斷,才有可能改善永遠不對等的「勞資關係」。香港社會發展至今,解決深層次矛盾是全社會共同的期望,我們不再滿足於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我們要建設一個「人人有機會」的公平社會,我們值得擁有充滿幸福感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