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深層矛盾 合理配置社會財富——回應2020年施政報告之三

文/吳秋北

2020.12.9

顏色革命作為美國策反他國政權,鞏固自身世界霸主地位的手段,要想挑起「革命」需一重要條件——顛覆對象社會內部所存在的深層次矛盾。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是什麼?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1997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13730億港元,2019年是28681億港元,22年間增長翻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經濟始終是香港的核心目標,也一直做得不錯。我們還克服了兩次金融危機和03年「沙士」造成的經濟蕭條。多年來《福布斯》華人富豪榜前十名也多來自香港。202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五十名都有兩位香港富豪。香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錢之都,諷刺的是這裏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香港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也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先進地區。相信這就是我們的深層次矛盾。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去年一篇網誌中,將香港與法國2016年的堅尼系數以作比較,香港除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原住戶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仍高企0.473,法國則分別是0.516和0.291。而貧困並非是失業者的「獨有」,據《2018年貧窮情況報告》統計,在職貧窮人口也有逾25萬。羅致光在結語時提到政府有兩大扶貧舉措都是津貼!扶貧只靠派錢,難免予人太缺乏「誠意」的感覺。市民不禁要問,政府為何止「扶貧」不「脫貧」?內地脫貧措施就是很好的借鑒。

政府發表的《2015年貧窮住戶的開支模式》報告,指出貧窮住戶的「住屋開支」平均為5700元,佔收入39.7%;全港住戶每月平均開支是9300元,佔收入35.6%,其後是「食品開支」。顯而易見,除去這兩項生活必須開支,無論貧窮與否,我們都是所剩無幾。政府有責任打破財富過度集中,經濟命脈過度壟斷的格局。

「貧富懸殊資本霸權」是核心

過去十年,香港整體工資率平均每年實質增長是1.0%。製造業、運輸業都低於平均水準,而房價十年間增長三倍之多。據政府統計報告,就業人士的月薪中位數1.9萬,有45萬人月入息低於一萬,真令人不寒而慄。

據美國《2020全球生活報告》數據,香港平均樓價125.4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租金方面,全球租金最貴的10大城市中,香港排第三。有媒體以香港最低工資時薪37.5元計算,基層打工仔要每日不眠不休、不吃不喝連續工作約26萬小時,即29.6年才能存夠平均房價的金額。慨嘆寸土寸金的香港地,上車難,難於上青天。

「人多地少」常被當做樓價高企的替罪羔羊。事實上香港的土地開發率僅有23.7%,其中用於住宅的更是只佔6.8%。回歸前後,限制政府賣地的政策,是為平穩過渡。而後立法會內反對填海計劃的攬炒派,還有囤地的地產商,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要將無處安身的港人逼向絕路,要令有心解決房屋問題的特區政府,無計可施。

資本主義奉行「小政府」政策,認為自由市場、自由競爭最公平。實際上資本主義服務的根本對象就是資本。自由市場未必導致最公平的資源配置。當我們時刻擔心政府「干預」市場時,我們一廂情願的將資本家當成了「同階級」,那又有誰能替我們對抗擁有最強大影響力的「資本」呢?

人人都識講香港社會撕裂,深層次矛盾造成社會躁動不安。此處想問,我們的深層次矛盾是什麼?我認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從來只有一個——貧富懸殊,資本霸權。

隨着疫情爆發,香港公務員制度中陳舊迂腐的一面暴露無遺。人們意識到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並非盡是「優勢」。當我們重新審視基本法和《聯合聲明》時會發現,本來為了平穩過渡和保證「一國兩制」實踐的條文,往往成為資本家及攬炒派同謀箝制政府的工具。以「民主自由」之名義綁架基層市民,這種制度不論姓甚名誰,都要徹底改革。

政府於2018年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6:4改為7:3,以期改善公營房屋供應不足問題,目標單位為44.5萬個,周期為10年。此前特區政府為抑制樓價,加辣二套物業印花稅,又或針對非香港身份買家額外徵稅。「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府能拿出同樣的魄力來正確對待房屋問題嗎?工聯會主張政府改革土地政策,從根本解決問題。地產商囤地嚴重,導致政府賣出的土地變不成房屋,土地越賣越少,價格越來越高。提高土地價格,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苦果仍由用家承擔。

突破「自由主義」魔咒限制

我們建議政府對閒置10年以上未落實發展規劃之土地,徵收「土地閒置稅」,並且每五年增收一次,直至落實開發項目。同時要建立機制限制囤積土地的開發商競標新地。

托馬斯.潘恩說:「當財富和豪華不但不能迷惑群眾,反而引起反感時,當它們不但不能招來稱頌,反而被看作是對窮人的侮辱時,當它們的華麗外表成為懷疑它們是否有權存在的原因時,私有主的處境就變得非常危險,只有在正義的體系內他才有希望獲得安全」。當經濟發展引致財富配置不均,公義無從談起。歷屆政府對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各有見地,不可說無心。但成效欠佳,皆因藥不對症,不敢觸及根本。

去年爆發的暴亂事件反映出「民情積怨」讓攬炒派有機可乘,對政府的警示作用不可輕忽。當政府不能用強有力的機制避免資本流向過度集中,不能用堅定的信念構建公義社會,就無法成為市民的信賴;只有政府站在公義的一邊,市民才會和政府站在一起。

弱肉強食是森林的法則,但政府不可對社會發展不公視而不見,更不能被「自由主義」魔咒限制;自由從來都有邊界,多元社會豈可以自由之名奴役弱勢一群!「以人為本」是符合人們的共同利益,與此相悖的一切制度都應重新審視與改革。如潘恩所言「個人財富是對創造財富的勞動所付報酬過少造成的結果,這一現象的結果是工人累死,僱主卻富上加富……那麼,個人理當把來自社會的那部分財富歸還給產生它們的社會」。

工聯會主張市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我們憧憬「人人有機會」的和諧社會!我們要求深刻解決社會深層矛盾,政府當與市民一道維護公平正義!